最近,鐵路運輸的小編了解到鐵路上有個大新聞,京滬高鐵重新試跑350公里每小時,全程最快4小時左右完成,并且可能在十一后正式恢復350公里的速度。從2011年降速,至今已經6年過去了,復速的準備,做好了嗎?
要點速讀
-
1高鐵降速,并不是“7·23事故”導致的后果,“7·23事故”也和車速無關。
-
2350公里這個速度,現在看來,安全方面的爭議幾乎很小。是否恢復速度,對很多線路而言,是本經濟賬。京滬高鐵可能有必要通過提速來增加運力。
-
3高鐵提速如果能逼迫航空業提高自身效率,也算是順手做了一件好事。
高鐵降速,和“7·23事故”無關
在2011年高鐵降速之前,我國曾有包括京津高鐵、武廣高鐵在內的5條高鐵按照時速350公里運營。在7月23日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后,高鐵全面降速,因此很多人認為,降速和事故之間有因果關系。
看一下時間表就知道了,2011年3月,原鐵道部(現鐵總)掌門人交接,新領導連續多次召開運營安全會議;4月,由媒體放出風聲,高鐵將全面降速;7月1日,除京津高鐵外,全國高鐵具備最高時速350公里的條件的,均降至300公里;7月23日,甬溫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“7·23事故”,造成40人死亡。
很多人把高鐵降速和“7·23事故”聯系起來
可以發現,高鐵降速這一決定,并不是由“7·23事故”觸發,甚至可以說和“7·23事故”完全無關。那么,高鐵降速發生的背景是什么呢?原鐵道部科技司司長周翊民接受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采訪時透露,“2011年4月份,我給新部長寫了一封信,建議把高鐵時速降下來,信中提了四點理由。沒過幾天,新部長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,就提出要給高鐵降價降速。”
周翊民認為:“前任部長要求所有裝備上的指標,都搞成世界一流,世界第一在他的腦子里根深蒂固,什么都要世界第一。但這樣會吃掉安全冗余。”顯然,周翊民指向的是安全問題。
除此之外,據“高鐵見聞”介紹,降速可能還存在另外兩個因素。其一,“時速300公里的動車組和時速250公里的動車組混跑,效率要高于時速350公里的動車組和時速250公里動車組混跑”;其二,從時速350公里降到300公里,可以降低一定比例的成本。
究竟是哪種因素促使鐵路部門最終決定降速,不敢妄自揣測,但可以肯定的是,降速并不是因為發生了事故才“被迫”產生的決定。而且,“7·23事故”和車速完全無關,根據“7·23事故”最終的調查報告,事故發生是因為信號機出現問題而人員調配又出現失誤。
恢復闊別已久的速度,安全性不再是討論焦點
至少從2014年開始,高鐵提速(其實是恢復速度)就頻繁進入公共話題討論范圍,這幾年討論下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,對于350公里這個速度,安全方面的擔心越來越少。
在2016年6月舉行的“十二五”科技成就展上,北京交通大學教授、“十三五”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專家組組長賈利民曾明確表示,在掌握高鐵核心關鍵技術方面,中國已沒有盲點,達到350公里的時速從技術上說完全沒有問題。
鐵路運輸的小編獲悉:中國鐵路總公司總工程師何華武也表示,高鐵速度提高到350公里/小時,從技術安全性、可靠性、舒適性上講是沒有問題的,高鐵提速實際上是個經濟問題。
也就是說,在要不要提速至350公里的爭議上,出于安全考慮的反對意見越來越少。當然必須要強調,這里的350公里沒問題,是指設計之初,規劃速度就在350公里以上的線路(比如京滬線)。其他情況另當別論,比如有專業人士指出,“如果是按照300公里時速設計的,提到350公里,兩輛對開的列車錯車時,產生的吸力之大,有可能將列車車窗玻璃打碎。”
對于沒有安全問題,在設計之初就滿足跑350公里速度的某些線路,是否恢復速度,就成了一個市場問題。這次放出風聲要恢復速度的京滬線,即存在這樣一個背景:截至2017年6月30日,京滬高鐵安全運行2193天,累計開行列車58萬余列,年均增長18.6%,累計運送旅客突破6.3億人次,年均增長21.2%。
京滬高鐵一票難求的現象越來越突出
由于客流量巨大,京滬高鐵常常出現一票難求的狀況,運力已經明顯飽和。網上甚至有建設“第二條京滬高鐵”的傳言。由于京滬高鐵目前運營基本滿員,加密的客觀需求真實存在。而京滬高鐵設計的最高速度為380km/h,這幾年最高運營時速為300km/h,提速至350公里為加密提供更多空間。
提速必然帶來漲價,只要賬算清楚,這不是大問題
提速,一定是要漲價的。早在年初,“東南沿海高鐵將漲價”的消息就不脛而走。2月中旬,鐵總發布公告,將對東南沿海部分高鐵票價進行優化調整。查詢12306網站可以發現,相關線路二等座漲幅在16%至30%之間(速度提升50公里每小時)。
按照主管部門的規定,2016年以前,高鐵票價不隨市場變化,2016年以后就由鐵總自行定價。必須要承認,鐵總是有定價權的。
雖然有定價權,但漲價的道理還是應該說清楚的。目前爭議主要有兩點。其一,從運營成本上看,高鐵提速帶來的是正負兩方面的影響:一方面能耗以及磨耗帶來成本增加,另一方面車速增加后,一條線路上需要的車組數量就會減少,動車組車底周轉加快帶來購置費用降低。這至少說明提速不必然導致高鐵運營成本增長。
其二,當年“7·23事故”發生后,鐵總曾出面解釋過速度和價格之間的關系:由時速350公里降速到300公里,可以降低30%的成本。如果按照這個道理,當年速度從350降到300后,價格是不是應該下降3成?但事實是,票價僅下跌5%。于是所有人都在罵鐵總黑心。
其實,這個問題是這樣的:所謂30%的成本,是指能耗(主要指電),而高鐵建設費用每年的攤銷、財務成本、人力成本、車輛購置成本并不因為降速而降低。
所以,這次京滬高鐵如果順利恢復350公里的速度,外界最關心的就是票價的漲幅問題。當年你從350降速到300,票價跌了5%,這次你從300恢復350,準備漲價多少?這一點,鐵總應該要給出一個明確的、讓人信服的說法。
高鐵提速對航空業產生的沖擊,或許是意外之喜
航空業很早就開始擔心高鐵的競爭。據《京華時報》報道,東航總經理曾表示,500公里的旅程高鐵將占有優勢,航空公司可能會放棄。800公里的旅程高鐵會分流20%至30%的乘客,1000公里到1200公里,高鐵會分流15%到20%的乘客。
而高鐵提速后,其影響半徑延伸,使得1000至1200公里線路的分流可能明顯加大。京滬線差不多就在這樣的范圍內。“好奇心日報”給過一個類似測算,假如你住在北京東三環,坐地鐵前往首都機場需要花費1個小時,加上需要提前1小時抵達機場,在起飛之前至少需要預留兩小時。飛行1小時40分到上海,還要排隊等候下飛機,花在路上的總時間最快為4小時。
而提速之后的京滬線,坐高鐵的時間將會和飛機更接近,而且基本不會延誤:從東三環坐地鐵到北京南站30分鐘,加上預留30分鐘進站,同樣是抵達上海虹橋,總旅程時間只要5個小時。
一個是最快4個小時,一個是最慢5個小時。在選擇的時候,高鐵的優勢越來越大吧?近距離的航班受影響更大:高鐵提速之后,北京飛濟南的航班可能就再也沒人坐了,因為坐高鐵最快可能只需要1小時20分,怎么算總耗時都比坐飛機要少。
高鐵提速,或許會對部分航線進一步分流
更何況,航空業自己還不爭氣。京滬兩地,就是國內航班延誤的重災區?!度驒C場放行準點率報告顯示》,5月份國內千萬級機場延誤率中,上海浦東、北京首都、上海虹橋分別以53%、52%、49%的超高延誤率位居前三。
這種超高延誤率讓人無法忍受,也是中國航空業的普遍頑疾。英國航空信息公司OAG的數據顯示,2017年6月,全球所有商業機場里,延誤最嚴重的30個機場,有29個位于中國大陸。如果航空業自己改革有困難,空域改革又難推進,高鐵的提速或許會逼著航空業提高效率。